近日,广州“婴儿安全岛”因不堪重负宣布暂停运行。据广州市福利院院长徐久介绍,广州婴儿安全岛自启动以来,50天共接收弃婴262名,接收弃婴数量远超过开展试点工作的其他城市同时期的接收数量。对此,请谈谈你的看法。
【参考解析】
弃婴安全岛作为社会救助的一环,它的存在价值是为了更好地呵护被抛弃的生命,只要是生命,都应得到尊重,有生存下去的权利,无论他或她是否健全。在我国,弃婴岛尚是新生事物,对试行过程中一时出现的困难应冷静看待。
广州“婴儿安全岛”接收能力达到极限是一面“镜子”,这面“镜子”照出的问题是,一方面“婴儿安全岛”整体缺乏。另一方面,我国保障婴儿权利的安全网络还不够严密。家庭是保障婴儿权利的第一“安全岛”,国家是第二,社会是第三。这些防护网都没有挡住两百多名婴儿被遗弃的命运,显然是个残酷的现实。
“弃婴岛”将何去何从?那些潜在的弃婴将何去何从?根据广州、南京等地试点经验,我认为,至少有三方面问题,要及时着手解决。
第一、弃婴岛试点尽管有风险,但有坚持运行下去的勇气和决心,在后续的弃婴岛试点工作中,应总结广州试点工作的教训,从人财物各方面做好弃婴暂时增多的准备。
第二、从法律和道德层面来讲,遗弃婴儿既是违法行为也是不人道的行为,这意味着安全岛并不是甩“包袱”的地方,它仅仅是改变被抛弃生命的命运,并不是对弃婴行为兜底的制度,也不能替代父母应尽的责任。所以对于非法弃婴行为,也将按相应法律和规定依法依规进行处理。
第三、弃婴既是家庭伦理问题,更是一个社会保障问题。加大社会保障力度和覆盖范围,让病残儿童享有制度性的医疗救助和起码的生存环境,才有可能减少婴弃行为。
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重点推进社会救助制度改革,“让每一个身处困境者都能得到社会关爱和温暖”。我们期待,广州“弃婴岛”的经验教训,能促使全国“弃婴”救助事业走上常态化与法制化轨道。至于如何减少弃婴现象,则需要从公众道德素质、法律知识、性知识、优生优育等常识的普及着手。